用户画像就是给人贴标签的商业化。所以贴标签这件事。肯定是有用的,因为更有效率。

实际工作、生活中,也会遇到。比如:这位员工是“小白兔”型职员;这位员工“技术能力好,但是几乎没有业务理解能力”。有的标签是一种便于理解的形象化描述,有的是一句粗浅的结论。只是描述,我觉得无所谓。如果是下结论,那就要斟酌。

把范围缩小到职场。说下我的观点。主管、HR 以及类似可以评判员工职员的职务。对贴标签这事儿一定要警惕。

一个例子:

周奇墨在《十大单口喜剧专场》里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。研究者安排了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分别在两组人面前辩论。在第一组人面前,黑人明显辩论得更好,另一组则白人辩得更好。随后请两组人对胜出者进行评价,结果两组对两位获胜的黑人和白人,都有高度相当的评价。

之后,研究者在观众评价之前先安排了一个托儿,喊了句:“这个黑鬼绝对不会赢!”结果,大家对于黑人胜出者的评价便会明显低于白人胜出者。而当把“黑鬼”一词换成“正方/反方辩手”,对双方胜出者的评价便不会有差别。

一个带有刻板印象的评价,会像掷入水中的石头,勾起观众们脑海里关于某个群体在其它方面的刻板印象。这种偏见,只需要一个词就能够被激活,人们甚至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。

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职场,会非常谨慎把一个人说成“不努力”“不合群”这种类似标签。给一个人贴标签很懒。这个标签会简化很多决策,比如加薪晋升之类。甚至,你在这家公司,就会一直有这个标签。就像牛皮癣。

评判者在做对被评判者影响很大的决策时,请多花一点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