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淘宝店的评价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,灰度的量越来越多。这里放一篇燃次元公众号的文章:互联网需要差评

背景基本是这样:

手机淘宝在一个微小功能的改版上摇摆不定。9月中旬,手机淘宝取消了C店(个人店铺)“中差评”标签,改为“感觉不佳”或者“不好用”等感性词汇,统一C店和天猫店评价界面。但在10月,一部分C店的“中差评”标签又恢复了,且合并显示,但也保留了类似天猫店的多标签分类评价体系。

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差评虽然原始,但简单。这个功能的背后:

  • 淘宝官方希望有更多 GMV。但去掉中差评带来的负面影响,又不好量化评估;
  • 部分类目商家(特别是小商家),肯定是希望去掉。但其实,意愿有多强烈也不好说,毕竟已经存在这么多年,而且还有一些灰产可以帮助中小商家解决这些问题;
  • 中差评产业链下的服务公司肯定是不愿意改变。要知道,单单是淘宝人工改差评这一个服务,在东北小城市就有几万人在做,收费0.5-1.00/条不等。

在这种功能设计上,我个人想法不要去掉中差评(必须倾向消费者侧),持续优化这个产品设计逻辑同时,打击灰产。

当然上面也是个简单的理解,实际上做这个产品设计决策,参考的维度应该是实际的价值观倾向 + 数据支撑 + 平台治理灰产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