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做好一个分享者
最近听到放翁一期播客《如何做好一个分享者》,做一些整理和思考。
分享并不是单纯为提升个人影响力
“分享”更多是“输出”,如果输出到内容平台(以文字或者演讲的方式),就算对外分享。
身边有部分能力不错的同学,羞于在公共场合分享,认为这是刻意提升自己影响力,积累资源。所以爱惜自己羽毛,懒得再花额外时间来分享。
这个观点有待商榷。分享(无论什么形式)本质也算一种创造,是创造就能体验到创造的成就感。除了乐趣,再列举一下持续输出的益处:
- 验证自己能力、天赋;
- 锻炼自己描述能力、演讲能力、逻辑能力;
- 提升影响力。
第 2 点和第 3 点不说,道理很直白。来说说第 1 点。是这样的,很多人会在简历、各类介绍或者自己认为:热爱写作、喜欢旅行。但是怎么论证热爱和喜欢这件事。如果你热爱旅行,你没有高赞旅行文章,对旅行当地没有自己看法,那只是换个地方吃吃喝喝。即使是你热爱吃吃喝喝,你是否对当地饮食有研究,或者你是否是大众点评资深用户?如果你什么都没有,你怎么证明你的热爱呢?
所以,我认为输出更重要的,是论证自己的能力。这和自己相关。提升个人影响力这种算额外附赠。
接下来再说说分享的一些“术”。主要是针对公共场合演讲。
如何判断一场公共演讲是否做得好呢?。其实就 2 点:
- 内容有价值;
- 内容有感染力,不枯燥,有趣。让听众信服。
内容价值我们留着最后说(其实内容价值并没有什么可说,内容价值是个人能力、阅历、个性综合体现)。本篇文章只是说明关于分享的“术”和“道”。
另外,放翁把分享进行分类,划分为专业性分享和非专业性分享。专业性分享主要是针对一些专业岗位,例如:技术、产品、运营分享。非专业性是一些商业规划分享等等。
如何做专业性分享
专业性分享 4 对词来说明:
局部和整体
所有分享,都是分享的整体框架部分局部内容,所有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说清楚专业领域所有技能和知识点,所以需要结合整体和局部,把观点落到整体框架一个节点。这样分享内容更加清晰。
判断和取舍
资源永远是紧张的,如何在资源有限情况下,做出判断和取舍并且拿到结果,这背后的逻辑,才有价值和可供参考。比如对产品经理来说,日常任务充满了决策,那产品经理是做了哪些决策所以让正确的事情发生?拿技术来说,前期技术选型、业务与性能取舍判断是什么。这背后判断和取舍,可以提炼分享,传递出来。
共性和差异
和同行的共性和差异。是否具备能力分析出共性、差异背后原因,是资源、政策、市场这些外部环境不同,还是团队能力、个人判断造成的不同,这背后的思考,同样也是考验分享者能力。
现在和未来
当前做的处于哪个阶段,未来能做到哪个阶段,做到对应阶段,需要做好哪些事情。类似于分享者对分享主题后续规划,这部分不管是引起共鸣还是引发思考,都是有价值的。
如何做非专业性分享
非专业性分享,可以用 3 个多 3 个少来概括:
文字少,图多
对外分享在的载体多是 PPT,其实就一个简单要求,就是字尽量少一点,多一些能说明观点、说明信息的信息图、逻辑图。内容说明注意下。不要直接把要说的文字全部写在 PPT 上,看着 PPT 读一遍。如果分享内容做成这样,我的方式是直接忽略,避免浪费时间。
PPT 上的内容要定义为 “Key”。PPT 内容版式稍微做些设计,注意美感。字体、段落、颜色、布局,稍微花点时间。
结论少,问题多
在做非专业性分享时,并不像专业性分享,比如说技术分享,多数结论非常明确和确定性。非专业性分享,例如行业观察、商业模式探讨,往往大方向明确,但是具体如何把握,有哪些切入点,资源投入等等,又会带来新问题。这些问题说实话,在不同产业链,不同时期拿到答案都不一样。所以说是需要在方向明确前提下,抛一些问题出来,分别聊一些可行性观点。
逻辑少,故事多
尝试用简单的逻辑说清楚自己结论。然后尽量用故事来论证结论。枯燥理论和故事的感染力差距很大。世界三大宗教的经典——《圣经》、《古兰经》、《佛经》。教义都是非常少,故事很多。为什么阿里的企业文化会格外突出,因为他们确实不是用的说教理论,而是沉淀了很多的故事,把很多创业故事和阿里价值观关联起来。
比如,阿里每年都会编一本书,名叫《阿里味儿》,将当年符合阿里价值观的故事沉淀下来。设定“阿里日”,来源就是2003年的“非典”,2003年5月10日这天,阿里的一位员工被确诊患有“非典”,所有员工隔离,需要回家上班。自从有了“阿里日”,每一代员工都会告诉新员工“非典”期间发生的故事,企业文化也在传承。
我甚至看到有公司专门去阿里学习文化建设,然后阿里接待人员挨个给这些公司讲阿里的故事,比如”倒立文化“等等,现场让我非常惊讶。
这是故事的力量。
讲回到分享的内容价值,如果你的内容质量很高,以上建议可以不用听。我记得池建强老师有篇文章形容张小龙的 4 小时演讲。用的词是“重剑无锋”。
所以,本质还是看内容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