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(或者分数)结果好,是不是因为运气好?

最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,觉得很有意思。相信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同学,也可能遇到过。我们可以剖开聊一聊。

先假定一种场景,来把问题具体化:非项目人员,向项目专业人员(业务人员/技术人员)提出疑问,你负责的工作结果这么好,是不是因为你运气好?

首先,关于项目「好/坏」定义。项目人员和非项目内人员定义可能有区别。例如:非项目人员可能是以项目对外项目销售额、项目用户数等等结果指标进行判断。或者公司、行业标准指标来衡量。只要超出预期,就定性为:项目结果是好的。但是项目人员理解可能有所不同,也许项目人员定义是项目销售额、项目用户数、用户价值满足、用户评价、团队凝聚力、团队氛围、个人成长值等等单个指标或者多个指标综合。所以,问题开始讨论前,需要把项目好坏标准达成一致。

标准达成一致后,项目人员需要扪心自问,个人产出是否都作用到了项目结果上。例如:负责项目用户数经过 1 季度发展,增长 1000 人。其中个人运营拉新 400 人,前期留存转化提升100人,产品续费率提升 100 人,也就是个人努力直接作用 600 人。那还有 400 人呢,可以定义为自然增长。但是自然增长,是否是因为前期个人市场判断准确,是增量市场导致?如果是,也就是个人间接增长带来 400 人,如果不是,这 400 人自然增长,定义为个人运气成分,也是合情合理。

项目人员有了自己结论(其实很容易得出结论,毕竟就是自己工作内容),就可以很好解答这个问题。所以问题并不难,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现实情况。我可以捋捋:

  1. 项目一部分增长是由前期对市场正确判断而来,这部分增长,会随着时间拉长,缺乏有力论证。例如:在早期判断直播行业会迎来增长,于是快速布局,两年后迎来爆发。但是两年后大家看项目数据只会看当前数据,因为直播行业增长变成了行业共识。说是个人判断,会很牵强,容易忽略前期贡献。
  1. 做得足够好与做得足够坏,是一个质变结果。但是日常,不是每一件日常任务都会在 1 个季度周期、年度周期体现。特别是在项目集和项目组合情况下,评判单个项目更需要深入到项目日常中。每个项目需要有核心衡量指标。
  1. 如果项目人员花 1 个月时间,调研之后做出决策某件任务不做。这件任务在各个结果指标上没有体现,那对非项目人员来看,是否会定义为:没有作为?但是,这个决策是让项目结果不再变坏和节省资源呢?这种价值是否会被忽视?
  1. 把结果归于“运气”,是偷懒。缺乏对项目人员尊重。说明问答双方存在很大隔阂。

现实世界确实是满目疮痍,所以遇到每一个问题就值得有好的答案。